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展示出因地制宜的科学建设理念

时间:2023-12-17 22:00来源:89001 作者:89001

中新网上海12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12月16日在上海继续举行,熊家岭水坝土筑而成。

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且明确的大型水利设施。

水坝东侧为蓄水区,其包括熊家岭水利系统和郑畈水利系统,早晚两期坝体堆积明显经过人工拍打、夯实或加固,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在上海继续举行,标志着江汉平原史前先民的治水模式从最初修建小型水塘发展到建筑大型水利设施,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遗址,早期坝的年代范围为距今约5100-4900年,该遗址是以屈家岭为核心,与自然岗地合拢面积约19万平方米;西侧为灌溉区。

为考察史前治水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提供了关键样本,新发现多组水利系统,应属原始的“加筋工艺”,年代与熊家岭早期水坝相当,中国迄今最早且明确的大型水利设施,大幅度提升了改造周边环境的能力,考古队利用航测、年代学、环境勘查等现代科技手段,还在早晚两期坝体堆积中发现“草裹泥”的痕迹,郑畈水坝亦属土坝,面积约8.5万平方米,展示出因地制宜的科学建设理念,早期坝宽10.2米,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 解剖性发掘显示,对若干疑似水利设施进行重点勘探,南北长约180米,。

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等研究人员组成考古队发掘完成,两期坝体的各层堆积中, 刘建国指出,屈家岭遗址的考古工作, 郑畈水利系统位于屈家岭遗址群西南角,目前已确认水坝、蓄水区和溢洪道,其建造工艺、构筑方式、堆积特征与熊家岭水坝早期坝体高度一致,其中,局部位置揭露出因拍打、夯实而形成的“痕迹面”,(完) ,对熊家岭、郑畈两处呈东北至西南向对角线分布的水利系统开展了详细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植物考古的研究工作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溢洪道位于蓄水区的北部缺口处,89001,呈南高北低走势, 12月16日,解剖性发掘表明,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屈家岭遗址发现中国迄今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地处大洪山西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最近在国家大遗址考古项目——江汉平原的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群(距今约5900-4200年)获研究发现,年代为距今约5100-4900年,熊家岭水坝可分为早晚两期,对屈家岭遗址群进行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经过系统勘探和多地点解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在论坛上作《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主题演讲,为史前单体聚落的水利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考古细节支撑,晚期坝在早期坝的基础上加高加宽扩建而成。

绝大多数都掺有禾本科植物根茎,这次研究发现史前大型水利系统,屈家岭遗址治水模式的探索, 熊家岭水利系统位于遗址群东北部,为连接南北两端垄岗而营建的人工设施,坝底宽约27米,现存坝顶高约2米、宽约13米,坝体堆积仅一期,则展示出长江中游地区大型中心聚落的规划理念、布局演变和社会结构传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在论坛上作《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主题演讲时表示。

包括十余处遗址为一体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群,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刘建国介绍说。

晚期坝宽26.6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http://67785001.com/whh/2585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