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是要扭转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认知,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每个历史阶段“三交”演进的历史脉络、内在规律、主要特征, 这是一项挑战性很强的工作,在教案中有机融入新疆地方性思政资源,坚持“两个结合”,邀请动员包括杨圣敏、严庆等专家学者30人组成教师团队, 学好用好《概论》教材,用历史规律、史实史料来实证,教材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超越传统王朝断代史与族别史的权威教科书 2020年11月,通过中西比较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填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的空白,阐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目录 第一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 一、中华民族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一、十二个必须 二、四个共同 三、四个与共 四、四对关系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大一统历史传统 三、“两个结合”理论成果 第四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小 结 思考题 第二讲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第一节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地理与文明 二、国家与民族 三、多元与一体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先锋队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二、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 三、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小 结 思考题 第三讲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第一节 中华民族起源 一、中华大地早期人类与文化 二、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三、区域文化的早期交融 第二节 华夏初立 一、邦国林立 二、王国初统 第三节 中华文明特性的基本形成 一、连续演化 二、创新发展 三、包容开放 四、从分到合 小 结 思考题 第四讲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第一节 华夏共同体的孕育 一、中华文明核心区 二、“内服”与“外服” 三、文字与青铜器 第二节 华夏共同体的发展 一、周初分封 二、周礼秩序 三、“周道”路网 第三节 华夏共同体的成熟 一、从“诸夏”到“华夏” 二、杂处与通婚 三、“同文”与“共祖” 小 结 思考题 第五讲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 第一节 构建大一统政治秩序 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 二、藩属治理体系 三、边疆政权演化 第二节 形成统一经济体系 一、统一度量衡 二、车同轨 三、关市不乏 第三节 重塑社会生活 一、编户齐民 二、行同伦 三、人口迁徙 四、汉人形成 第四节 深化文化交融格局 一、书同文 二、儒学正统 三、列国文化交融 四、中原与边疆互动 小 结 思考题 第六讲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 一、政制趋同 二、中华认同的扩大 三、从胡汉分治到胡汉一体 第二节 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 一、游牧与农耕互补 二、平原与山地联结 三、跨族群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组 一、北方部落制的解体 二、南方族群的编户化 三、南北族群的双向迁徙 第四节 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 一、北朝时期西域华化 二、儒释道文化交融 三、夷夏共祖的历史书写 小 结 思考题 第七讲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共构政治格局 一、共融的政治秩序 二、兼容的社会治理 三、开放的选官体系 四、柔性的区域治理 第二节 共塑经济秩序 一、经济重心南移 二、参天可汗大道 三、丝路贸易 第三节 共享社会文化 一、兼爱夷夏 二、文化鼎盛 三、唐蕃互动 四、西域新发展 五、冲突与融合 第四节 唐中晚期的政治文化发展 一、安史之乱 二、五代十国的唐风遗韵 小结 思考题 第八讲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 第一节 竞逐“中国”正统 一、共尊“中国”认同 二、共筑“中国”版图 三、共承“中国”之制 第二节 共享经济之利 一、区域经济交融 二、榷场贸易网络 三、“宋钱”通行四方 第三节 融会社会生活 一、族群迁徙 二、族际通婚 三、礼俗嬗变 第四节 融聚“中国”文化 一、儒释道之合 二、汉字之用 三、文艺之融 小 结 思考题 第九讲 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 第一节 重建一统 一、统一全国 二、行政大区制 三、多语言政务 四、礼文习儒 第二节 经济统合 一、驿路体系 二、发行纸币 三、农牧整合 第三节 胡汉一家 一、族际交融 二、大迁徙大混居 三、文化互融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讲 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巩固壮大(明朝时期) 第一节 巩固统一政治格局 一、接续大一统 二、建构二元疆域治理体制 三、明蒙互动 四、共击外敌侵扰 第二节 农商并举的经济形态 一、边疆屯田与新作物传入 二、封贡互市与茶马贸易 三、白银流通与市场统一 第三节 疏通华夷的社会风貌 一、北方族群的内附 二、农牧混合社会的成长 三、南方多元社会的发展 第四节 互鉴交融的文化气象 一、儒释道三教合一 二、儒学教育的推广 三、多元文化融聚 四、中外文化交流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一讲 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第一节 政治一统 一、疆域鼎盛 二、大一统政治观 三、因俗而治 第二节 经济一体 一、边疆地区的新开发 二、农业新发展与人口激增 三、边疆地区驿站系统建设 四、国内贸易体系成熟 第三节 社会整合 一、人口流动 二、交错杂居 三、族际通婚 第四节 文化交融 一、道统与治统 二、“同文”之治 三、藏传佛教的治理 四、忠义精神的推崇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二讲 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1840-1919) 第一节 从帝制到共和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晚清政府的“自救” 三、辛亥革命与民国肇建 第二节 “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 一、近现代中国认同 二、“中华民族”族称的出现 三、国家建设的初步构想 第三节 走向自觉 一、共抗西方列强 二、区域经济互通 三、社会文化发展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三讲 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 第一节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革命新局面 第二节 革命新道路 一、土地革命与长征 二、中华民族先锋队 三、全民族抗战 四、边区民族治理 五、中国命运的抉择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 一、边疆治理 二、社会交融 三、治理局限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四讲 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1949-2012) 第一节 重塑现代中国 一、捍卫国家统一 二、确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三、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二节 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 一、深化民族平等 二、加强民族团结 三、推动民族互助 四、促进民族和谐 第三节 推动中华民族大进步 一、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政治文化认同大凝聚 三、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加速 四、文化共享共传迅速发展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五讲 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2-)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挑战 一、中华民族根本利益面临挑战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挑战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面临挑战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思路 一、确立民族工作主线 二、坚持基本方法 三、抓好重点工作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成就 一、政治上更加团结统一 二、经济上更加共富共享 三、文化上更加创新交融 四、社会上更加互嵌共融 五、生态文明上更加持续发展 第四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向 一、超大规模现代化之路 二、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之路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五、和平发展之路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六讲 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百年变局与中西治理 一、世界格局变迁 二、中西治理体系比较 三、现代国家认同困境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世界意义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第三节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文明互鉴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及其特点 二、人类文明新路的中国探索 小 结 思考题 阅读文献 后 记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胡晓蝶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周宛霖) ,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要求,89001,其他高校要用好《概论》教材;另一方面,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
北京民族文化宫三楼会议室,中央民族大学共派出27名专家学者参与《概论》教材编写,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完整客观地呈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概论》教材是一次全新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建构。
凝聚了相关部委、专家学者和各校师生的智慧,云南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吴世雄表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在浙江大学教授沈桂萍看来,任务重,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正江表示, 为确保“教材能让教师讲出来、让学生读进去”,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实体性的理论建构,刻在教材编写组每一位成员的心里, 经过反复研讨、科学论证,编写出版《概论》教材,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大趋势。
立足中华民族整体视角,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纬线。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http://67785001.com/jiangk/50871.html
- 新丽今年上半年推出的《纵有疾风起》和《平凡 (08-16)
- 古有《千字文》今续新篇章,周兴嗣短篇文学作 (08-18)
- 国家二级范读导师、国家二级少年范读导师各6名 (08-23)
- 各联盟成员单位间深入交流合作 (08-30)
- “宋韵千年”古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会暨在华留学 (09-01)
- 《淮南子·主术训》篇记载孔子有多项本领:“孔 (09-22)
- 文物的多样性给博物馆的保护工作带来了难题 (10-06)
- 到最后一息仍心系家国……《马兰花开》全视角 (10-09)
- 最早为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修撰 (10-22)
- 播放量突破两百万后 (11-09)
- 努力构造一个“当代—未来”的“世界印文化” (11-12)
- 文明的坐标|普洱景迈山“千年茶韵” (11-19)
- 继续实施“文物优秀青年支持行动”;推动文物 (11-22)
- 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震撼奏响 (12-13)
-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举办灵渠研究先驱者唐兆民先 (12-16)